马斯克的机器人计划,藏不住了

发布时间:2025-10-25 13:00   内容来源:投资界   阅读量:6832   

马斯克描绘的机器人未来背后,是全球具身智能赛道的疯狂竞赛。2025年,中国市场上半年就发生141起投融资事件,51起单笔过亿元,融资总额已超去年全年两倍。

在此之前,外界对Optimus的认知仍停留在“前沿技术探索”层面,即便2025年初第二代机型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现出更灵活的运动能力,多数分析师仍将其量产时间表定在2026年之后。

但马斯克的表态打破了这种观望——100万台的年产能目标,背后是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供应链管理、规模化生产经验,以及Dojo超算带来的AI训练效率提升。

更关键的是,当产量突破百万级,Optimus的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,这一价格将彻底击穿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的准入门槛,就像当年Model 3重塑电动汽车市场那样,开启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周期。

也就是说,这场剧变的底层逻辑,是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。

国际巨头中,特斯拉Optimus完成从原型机到量产机型的迭代,Figure AI在宝马工厂实现核心工序落地,OpenAI通过投资硬件载体完成认知层技术的场景转化;国内赛道同样硝烟四起,宇树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R1,智元则凭借大模型优势推出具身智能解决方案,成立两年来密集融资11轮,总额数十亿元。

01人形机器人为什么这么火?

“过去三年,具身智能创业的热度几乎每半年就上一个台阶,现在走到了从技术概念到商业价值的关键转折期。”一位连续跟踪机器人赛道的分析师告诉《新眸》。

如果以2022年特斯拉首次发布Optimus为起点,近三年的具身智能变革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的技术突破与玩家布局,共同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“破圈”。

具体来讲,2022-2023年是运动控制突破期,核心特征是“让机器人站稳、走稳”。这一阶段,行业的技术焦点集中在机械结构优化与基础运动能力实现上。这一阶段的玩家以技术型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为主,融资多集中在种子轮和天使轮,行业共识是“先实现技术可行性,再谈商业化”。

2023-2024年进入多模态感知融合阶段,核心突破是“让机器人看懂、听懂”。随着多传感器技术的成熟与AI算法的迭代,人形机器人开始具备环境交互能力。这一阶段,行业玩家数量激增,融资轮次向A轮集中,企业开始尝试小范围场景测试,工业装配、物流搬运成为*领域。

2024-2025年则迎来认知觉醒关键期,核心变革是“让机器人会思考、能决策”。尤其是GPT-4.5等超大规模模型的商用化,为具身智能提供了强大的认知支撑。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,行业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,大额融资频现,国际巨头与国内头部企业开始布局量产计划,赛道从“技术比拼”转向“商业化竞速”。

在这场全球竞赛中,国内外具身智能市场呈现出显著差异。从技术路线看,国际玩家更注重“全栈自研”与“场景深耕”:特斯拉依托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,实现FSD芯片、视觉系统、运动算法的垂直整合;Figure AI聚焦工业场景,与宝马达成深度合作,通过实际应用迭代产品。

反观国内玩家,呈现“单点突破+生态协同”的特征,在灵巧手、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,但整机集成能力仍需提升,多数企业选择与下游场景方合作,通过“定制化解决方案”打开市场。

这种差异性的背后,是技术积累、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的多重作用。

国际巨头凭借多年在AI、汽车制造、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沉淀,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,且海外工业场景对高精度机器人的需求更为迫切,愿意为新技术支付溢价;国内市场则受限于核心部件进口依赖、标准不统一等问题,整机成本居高不下,同时消费级市场对价格敏感,推动企业优先在细分场景实现技术突破。

除此之外,政策导向也影响着市场走向,国内对具身智能的扶持政策更侧重“产业链培育”,而海外更强调“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自由竞争”,这种差异进一步塑造了国内外玩家的布局逻辑。但无论是国际巨头的全栈布局,还是国内企业的单点突围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结论: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门槛正在快速降低,商业价值逐渐显现,这正是其持续“走红”的核心原因。

02马斯克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?

特斯拉Optimus的每一次动作,都牵动着行业神经,这背后不仅是产品本身的技术突破,也藏着马斯克对特斯拉未来的战略重构。

剥开Optimus的技术外壳,其特殊性在于:它不是一款孤立的机器人产品,而是特斯拉“AI+制造”生态的核心载体,是马斯克实现“将人工智能带入物理世界”愿景的关键落子。复盘Optimus的发展历程,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暗藏着战略决策。

2022年首次发布时,Optimus的原型机动作僵硬,甚至被外界质疑“技术不成熟”,但马斯克坚持将其推向公众视野,这一决策的核心并非产品展示,而是“占位”——通过提前锁定行业关注度,吸引供应链资源与技术人才,同时向市场传递特斯拉从“汽车制造商”向“智能体公司”转型的信号。

2023年,特斯拉将FSD自动驾驶技术迁移至Optimus,这一战略复用堪称“降维打击”:FSD芯片提供的强大算力支持机器人实时环境建模,Autopilot视觉系统解决了感知难题,既降低了研发成本,又加速了技术成熟,这种“技术迁移”策略成为Optimus的核心竞争力。

2024年,马斯克启动Dojo超算的扩容计划,斥巨资实现机器人并行训练,将新技能学习周期压缩至24小时。该决策直指量产核心痛点——AI训练效率,只有通过超算赋能,才能让机器人快速适配不同场景,为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。

他多次公开表示,未来特斯拉约80%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,其*目标是打造“通用人形机器人”,覆盖工业生产、家庭服务、医疗护理等多个场景。在马斯克的构想中,Optimus将成为继个人电脑、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,重构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,而特斯拉则将通过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,构建起“硬件+AI服务”的商业闭环,彻底摆脱对电动汽车业务的依赖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预期并非空中楼阁,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,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美元,若特斯拉能占据10%的市场份额,仅Optimus业务就能带来5000亿美元的营收,远超当前电动汽车业务的峰值。

随着Optimus加速量产,具身智能市场正迎来“分化时刻”,不同玩家的路径差异愈发清晰。马斯克选择的是“规模化+通用化”路径:依托特斯拉的制造优势,先通过工业场景实现量产爬坡,降低单位成本,再逐步渗透消费级市场,最终打造通用型机器人。这种路径的核心是“规模制胜”,本质上是复制了Model 3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逻辑。

反观国内玩家,大多选择“细分场景+定制化”路径。宇树聚焦工业物流与特种作业场景,通过优化机器人的载重能力与环境适应性,满足特定行业的刚需;智元则以具身大模型为核心,为传统机器人企业提供AI解决方案,避开整机制造的重资产陷阱。

这种路径差异的根源在于资源禀赋:特斯拉拥有全球*的制造能力、超算资源与品牌影响力,有能力承担通用型机器人的研发与量产风险;而国内企业受限于核心部件成本、制造经验不足等问题,选择细分场景突破更为务实。

03警惕具身智能泡沫

人形机器人的热度让人想起科技行业过往的多次风口,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:狂热背后往往潜藏着泡沫。从2010年前后的工业机器人概念热,到2018年的服务机器人资本狂欢,再到2021年的元宇宙机器人炒作,每一次风口都伴随着融资激增与企业涌入,但最终能穿越周期的玩家寥寥无几。

与前几次相比,此次具身智能的热潮规模更庞大、技术迭代更快,但暴露的问题也更为突出。

数据显示,2025年国内具身智能企业中,74%的融资集中在A轮及更早阶段,超过80%的企业尚未实现规模化营收,多数产品仍停留在“原型机展示”或“小范围测试”阶段,距离真正的商业闭环还有很长距离。

从国内外具身智能的进展来看,行业呈现出“技术*于商业”的普遍特征。国际层面,特斯拉Optimus虽定下100万台产能目标,但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,试产规模仍不足1000台,稀土材料出口管制带来的电机供应链压力、AI算法在复杂场景的适配难题,都可能延缓量产进度;Figure AI在宝马工厂的应用虽取得突破,但仅覆盖4个核心工序,且依赖定制化的环境改造,难以快速复制到其他场景。

国内企业的进展则更偏早期,宇树的H1机型虽实现了运动能力的提升,但在认知决策层面仍需依赖大模型能力;智元的具身解决方案虽已落地部分场景,但商业化能力还有待验证。

这种“技术热、商业冷”的反差,根源在于供需关系的错位。

从需求端看,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是“高性价比+强适配性”:工业场景需要机器人降低生产成本,消费场景需要机器人价格亲民、操作简单;但从供给端看,当前机器人产品普遍存在“成本高、适配弱”的问题——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不菲,远超工业企业的承受能力,而消费级产品的功能又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。

更关键的是,目前行业内关于机器人的自由度、感知精度、AI训练框架等关键技术指标尚无统一标准,企业各自为战导致研发资源浪费;国内机器人核心部件如高端电机、精密传感器的进口依赖度高,这不仅推高了成本,还存在供应链安全风险;而资本的盲目涌入进一步放大了泡沫,部分企业仅凭概念融资,缺乏核心技术与落地能力,一旦资本退潮,必将被市场淘汰。

警惕泡沫,不是否定行业价值,而是要保持理性。毕竟,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一场长跑,而非冲刺。对于企业而言,与其追逐风口炒作概念,不如沉下心来打磨产品、深耕场景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热门图文